欢迎访问amjs澳金沙门线路
校友风采

把自己与祖国的发展牢牢“焊”在一起———访中国焊接专家、校友潘际銮院士

2010/05/01 2240
 

哈工大报讯(学生记者 化金/文)“哈工大是我国焊接专业的发源地,是焊接学者的摇篮,是我们中国焊接事业的起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潘际銮

     静静矗立的楼、青青向阳的草,明媚的阳光撒进落地的窗,在一个幽静的小区中,住着我国著名焊接专家、我校校友潘际銮院士。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和蔼可亲、慈祥的面容上时常带着一抹淡淡微笑的老人。
焊花灿烂开冰城
    潘际銮出生于1927年,于1948年获得清华大学机械系学士学位。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部确定哈工大为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的样本高校,潘际銮被派往哈工大进修攻读研究生学位。
    1951年,一批苏联专家来到哈工大任教培养研究生。潘际銮积极报名学习焊接专业,成为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普罗霍洛夫教授的学生。从此,潘际銮一生与焊接结下不解之缘。
    在哈工大,潘际銮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焊接中的热裂纹,并在1953年完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焊接中金属的晶间层断裂问题》。潘际銮回忆说:“读研究生时,我做了大量的实验,弄清楚了一个当时国际焊接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金属在固化线附近断裂的机理。”
    潘际銮抬头凝视前方,好像回忆在哈工大经历的一点一滴。他说:“哈工大的学风很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苏联专家很重视实验,而且善于实验。哈工大最大的优点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实验室都在研究非常实际的课题,而非空泛地研究问题。” 
“焊”为祖国
    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他和同学田锡堂、陈定华、周振丰、徐子才一起在哈工大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并担任焊接教研室的教师。
    上世纪60年代,潘际銮完成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焊接工程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真空电子束焊机;70年代,他研究成功国内外第一台逆变焊机;80年代,他又研究成功电弧控制法。1987年至今,他一直在研发爬行式弧焊机器人。潘际銮说:“我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越是难的课题越要做,做出来之后就有贡献了。我不求名利,给我的奖励不是我追求的目标,只是我努力的结果。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当教授、当院士、拿奖励,反而做不出东西。”
    “我现在主要有3个研究方向:核电站的焊接问题、高速铁路的焊接问题和爬行焊接机器人。”潘际銮年迈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年轻的心,82岁高龄却依然从事着我国最尖端的焊接技术研究。
寄语哈工大
    “很多高等院校评价研究成果只看老师的论文、参与课题和获奖的数量,结果弄得老师非常浮躁。这种浮躁气息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则很短视,只想让产品马上赚钱,不愿把资金投入到高端技术的研发上,从而导致工业技术发展缓慢。”潘际銮说他先后到前苏联、德国和美国做过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比较了国内外的工业技术的差距,认为我国整体高端技术落后的原因是工业体制和学术评价体制的不健全。
    对于体制应如何转变,潘际銮说:“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评价要看这个技术有没有实际应用的价值。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不一定表现为很多论文。比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具有世界水平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他写的论文并不一定多。所以不管是高校还是企业,一定都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形成‘产-学-研’的模式,把生产、学校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
    潘际銮说:“我有4句话,第一句是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第二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三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第四句是坚持真理不做违心事。这是我做人的信念。”他把这4句话送给我校学子,并希望我校学子能继承和发扬哈工大的优良传统和学风,在未来的事业中知难而进,敢于攀登,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

 

Baidu
sogou